本文转自:咸阳日报
课间,郝莹为学生解答课堂疑惑。
本报记者 周思文 文/图
“Who wants to be the waiter first?”9月18日上午的英语课上,咸阳彩虹初级中学教师郝莹手持彩色卡片,笑着向台下的学生提问。话音刚落,几十只小手齐刷刷举起,有人迫不及待喊出“Me!Me!”还有学生悄悄和同桌讨论“我要点一杯果汁,该怎么说呀……”今年,是她站在讲台的第20个年头,这样充满活力的课堂场景,早已成为她教学生涯中的寻常一幕。
郝莹总会想起刚入职时的一位导师,“她上课从不是枯燥地讲语法、背单词,而是会带着学生们读英文诗、聊国外的风土人情,这让我第一次觉得,英语是一扇能看到世界的窗。”导师将语言与文化融会贯通的教学魅力,让郝莹认识到跳出死记硬背学英语的另一种方式,改变了她的教学方法,让她从此扎根讲台,一守就是20年。
此后,郝莹的教学理念完成了从“教英语”到“教学生用英语”的蜕变。刚入职时,她的备课笔记上写满知识点,课堂上总想着“把语法讲透、把单词教完”,课后盯着学生的分数波动;如今,她的教案里更多的是“情境设计”“互动任务”,思考的是“如何让学生愿意说、主动用”“先肯定他们的勇气,再慢慢引导”。郝莹说,心态的转变让课堂更轻松,学生也更敢开口了。
新学期开学,面对初一学生的衔接难题,郝莹有自己的“缓坡策略”。开学第一周,她不会急于讲新课,而是通过“英语字母接龙”“名字拼写游戏”等轻松的活动,摸清每个学生的基础。她还格外重视音标教学,用拼读顺口溜,帮学生攻克“认词难”的难关。“好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基础,初一打下底子,后面的学习会更轻松。”郝莹说。
针对学生基础差异,郝莹“分层教学”的方法总能兼顾每一个孩子。小组活动时,她会让能力强的同学担任“小老师”,帮同伴分析错题、讲解句型;评价时,她从不“一刀切”,基础组学生单词默写进步她会鼓励,对于提高组学生她则会用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潜力。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进步,才能真正爱上学习。”
20年来,教材换了一版又一版,课标从“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”调整到“核心素养”,郝莹总能快速跟上变化。她还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,哪怕是线上培训,也会认真记笔记,课后和同事们讨论“怎么把‘文化意识’融入课堂”“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品质”。
如今,数字化时代给教学带来新挑战:学生能从APP、短视频上学英语,对课堂的趣味性要求更高。郝莹选择“拥抱变化”,她会推荐学生使用优质的英语听力APP,教他们如何筛选有用的学习资源;课堂上,她会播放英文动画片段、经典歌曲MV,甚至和学生聊热门的英文电影。有时,她还会组织学生拍摄“介绍我的家乡”英文Vlog,让学生用镜头记录生活,用英语表达想法,“语言本来就是用来交流的,让学习走出课本,才能真正学好英语。”
回望教学生涯,最让郝莹有成就感的,不是培养出多少高分学生,而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的消息:“老师,因为您,我大学选了英语专业”“现在我在国外工作,多亏您当年逼我们开口说英语”“您教的音标拼读法,我现在背单词还在用”……
“看到英语真的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助力,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。”但她也有遗憾:“早期我太关注成绩,对一些内心敏感、学习压力大的学生,没能及时和他们沟通。”如今,她会特意留时间和学生谈心,了解他们的困惑,“教育的核心是‘育人’,以后我想做更有温暖的老师,不仅教他们知识,更陪他们成长。”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