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天,世界核协会总干事莱昂参观中国核设施时,对中国先进的能力和巨大的工业规模表示惊叹。尽管美国对华实施了严苛的制裁,包括2019年将中国广核集团列入“实体清单”以及近期暂停美国核能设备供应商向中国发电厂出售产品的许可证,但中国依然在核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。
讽刺的是,这些限制措施反而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。制裁没有削弱中国的核能抱负,反而促使北京建立起自给自足的核工业生态系统,实现了几乎完全国产化的设备生产和反应堆的快速部署。如今,当美欧在自身核能扩张中面临高昂成本、严重延误和供应链萎缩时,中国核工业已成为效率标杆。将中国排除在国际合作之外,可能阻碍西方的核能复兴。
目前,全球范围内正积极推进核电产能扩张。主要国家相继宣布雄心勃勃的目标,源于对缓解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。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员涂建军表示,其他国家本可从与中国的合作中受益,包括工厂设计、工程建设、设备采购和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。然而,随着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加剧,中国的技术与供应商日益受到西方的审查甚至封锁。
得益于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,中国已形成完善的核电全产业链,约90%的设备实现国产化。同时,中国建立了成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储备了大量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,行业及相关高等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持续旺盛。牛津能源研究所的斯皮德指出,中国已建立几乎完整的核电供应链,并拥有能够建设和运营世界上增长最快核电站的熟练劳动力。相比之下,曾主导核技术的美法等国由于公众反对、成本上升和监管挑战等原因,大型核电站建设停滞不前,产业供应链和人才基础也大幅削弱。从务实角度看,重建政治互信、缓解地缘政治紧张,与中国制造商合作将是个可行的选择。
哈佛大学等多家美国高校研究人员在《自然》杂志上发文,探讨中国如何通过监管优化与供应链建设,成功规避核工业常见的“成本攀升困境”。中国与西方在第三代核电技术发展中取得的不同进展,凸显了供应链成熟度对项目建设的深远影响。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